对于较高大的空间,通常在空间的下部以较低的流速送入新鲜的空气,空气流以近似层流的状态缓慢向上移动;到达一定高度时,受室内的热源和顶板的影响,发生紊流现象,形成紊流区;空间内的气流产生了热力分层现象,即存在明显垂直温度梯度、浓度梯度的下部单向流动区和温度场、浓度场比较均匀的上部混合区(设置排风)。
置换通风的原理及热力分布图
理论上,只要保证分层高度在工作区以上,由于送风速度较低且送风紊流度低,即可保证在工作区大部分区域不产生吹风感(≤0.15m/s);并且,新鲜的空气直接送入工作区,先经过人体,可以保证人体处于一个相对清洁的空气环境中,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区的空气品质。
这种通风形式不再完全受送风的动量控制,而主要受热源的热浮升力作用。空气受热膨胀,密度降低,因而上浮(烟羽);上升过程中,不断卷吸周围空气并流向顶部,在空间的顶部形成一个热浊空气层。这时,顶部设置的排风装置可有效的排放室内的热浊空气。
置换通风的这种方式,具有有效的提高室内空气品质、有效的降低空间内由于热源而升高的室内温度而提高舒适性、以及占用空间较小、降低能耗等优点。
设置要点
(1)室内温度及工作区温度梯度的确定
室内温度Tn及工作区温度梯度,是影响人体是否舒适的重要因素。
按人员的状态确定的数据参考
活动方式
|
散 热 量
|
Tn
|
T1.1-T0.1
|
静坐状态
|
120W
|
22 ℃
|
≤2.0 ℃
|
轻度劳动状态
|
150W
|
19 ℃
|
≤2.5 ℃
|
中度劳动状态
|
190W
|
17 ℃
|
≤3.0 ℃
|
重度劳动状态
|
270W
|
15 ℃
|
≤3.5 ℃
|
(离地面0.1m的高度是人体敏感的脚踝的位置,1 .1m高度处是坐姿位置。)
由于国内的设计规范、手册等未涉及,可参考欧洲或国际标准:
舒适指标
|
DIN (1994)
|
SIA(1992)
|
CIBSE(1990)
|
ISO (1990)
|
Δt,T1.1-T0.1
|
≤2.0 ℃
|
≤2.0 ℃
|
≤3.0 ℃
|
≤3.0 ℃
|
T0.1min
|
21 ℃
|
19 ℃
|
20 ℃
|
/
|
(2)送风温度的确定
Ts = T1.1 – ΔTn*(k/c+1)
式中:Ts、Tp,送、排风温度,℃;
k,地面区温升系数,k = Δt0.1/Δt =(T0.1 - Ts)/(Ts-Tp)
c,停留区温升系数,C = ΔTn/Δt = (T1.1 - T0.1)/(Ts-Tp),或参考下表
停留区的温升系数
|
地表面部分的冷负荷比例
|
房间用途
|
0.14
|
0~20%
|
天花板附近照明灯场合:博物馆、摄影棚等
|
0.25
|
20~60%
|
一般办公室
|
0.35
|
60~100%
|
置换诱导场合
|
0.40
|
60~100%
|
高负荷办公室
|
(3)送风量的确定
按照置换通风的热力分层,界面上的烟羽流量与送风流量相等:
Qs = Qp =(6/5)4/3*(3B*π2)1/3 *H5/2 (m3/h)
式中:B = α*β*Qs/ρ*Cρ;
β,温度膨胀系数;α,烟羽对流卷吸系数(由实验确定);q,热源散热量,kj/s;
ρ,空气密度,kg/m3;Cρ,空气定压质量比热,kj/kg•℃;
H,分层高度,m,(坐姿、站姿时,一般取1.1m、1.8m)。
(4)送、排风温差的确定
在热源散热量、送风量等确定时,可计算送、排风温差。
一般地,满足热舒适性要求后,送排风温差随著空间的顶棚高度的增高而变大。可参考欧洲的经验数据:
房间高度
|
送排风温差
|
<3 m
|
5~8 ℃
|
3~6 m
|
8~10 ℃
|
6~9 m
|
10~12 ℃
|
> 9 m
|
12~14 ℃
|
|